就在几天前,人工智能头部企业英伟达成为全球首个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上世纪90年代取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硕士学位后几年便创办了这家企业。
包括英伟达在内的美股“七巨头”,皆由技术拥有者创立。与之类似,我国科创板上的企业超六成都是由科学家或工程师创立。这些新型创业者在网上被称为“科创家”——科学家+创业者。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提出,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呼唤的正是这样懂技术、懂市场、懂治理的新型创业者们。
国内外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也是技术拥有者,这样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昭示了创新的普遍规律。这些科技企业的实践充分表明,创业者特别是技术发明者和科学家出身的创业者,对发展世界一流创新企业至关重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人工智能的爆发,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
顺应国际科技产业发展趋势,深化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需要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就要加大放权松绑的力度,让“最强大脑”的创新成果能高效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方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等一系列相关改革举措,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明确“破四唯”后怎么“立”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构建符合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
全会提出,深化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破除“唯帽子”倾向。减少科研人员非科研事务负担和非必要社会兼职,营造专注专心的科研氛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科研人员、创业者们特别是已经冒头的“科创家”们从非必要、非紧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时间和精力用于科技创新和扩大市场应用。
要培养造就能将技术、市场、治理“三重逻辑”很好统一起来的创业者,绝不仅仅是过去一般意义上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成立于2024年7月的上海创智学院已开展了先行探索:这所全新的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前沿科学研究、交流合作、技术转让、产业合作,通过产学研无缝对接融合的方式,培养一批具备家国情怀、厚实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未来领军人才。
这种新型探索也启发我们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上,要有计划地注入创业基因,引进创投基金、创业导师,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同时激发创业热情。同时,要帮助创业者组建创业团队,围绕创业者,把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匹配起来;要帮助搭建对接平台,支持创业者到企业去,与工程师、研发人员、产品经理展开真实交流。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应有之义,也是着眼国家战略和上海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必然之举。全会提出,推动学科设置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需求相衔接,加强前沿领域、未来学科和急需紧缺学科布局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完善重点产业人才住企培养机制,加强真实场景学习实践;加强具有产业前沿经验的高水平师资力量和产业导师队伍建设等,为更多创业者破壳冒尖铺就更丰厚的土壤。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曾参与一场科技主题沙龙,其中不少人是科技领域创业者。总书记勉励大家“要怀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增强国之能”。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力培养造就创业者队伍,是上海深化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命题新任务,需要我们开拓思路、大胆探索,创造性实践,进一步激发科创人才活力,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顺阳网-顺阳网官网-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