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骅是一位高级将领,他在军队中长期从事着政治思想工作。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有一个特殊的时期令他难以面对,那段岁月不仅让他整整8年处于被动的边缘状态,同时也无情地波及到他的妻子和孩子们。
在1967年,莫文骅因胆囊炎接受了手术,随后在家中进行恢复。在此时,国内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当他的身体逐渐好转,准备重返工作岗位时,一些人破门而入,强行将他带走,押送至政治学院的一间小房间,在那里他被迫接受审问,随即被严重指控为“三华反三军”的分子。就在一夜之间,他又被冠以“反修分子”的罪名。随之而来的批斗和劳动改造,令他长达8年无法正常工作。
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他被加以更加严密的监控,完全不允许回家,更不准与家人取得任何联系。莫文骅不仅失去了自由,每天都不得不忍受无休止的审讯与批斗。
当时,莫文骅的身体健康状况极其恶劣,胆囊炎手术的恢复并不顺利,持续的批斗大会和人身攻击让他的身体感到难以承受,全身肿胀,血压飙升,写字的时候常常感到头晕目眩。他被迫撰写了长达三万多字的所谓“揭发材料”,然而在那些审查者眼中,这些文字不过是流水账,毫无实际价值。他感叹道:“让我编造这些东西,我根本做不到。”
展开剩余67%1969年,经过两年的监禁生活后,莫文骅被送往河北的农场进行劳动。在那里,他居住环境非常简陋,饮食水平之低令人心痛,每月仅有9块钱,平均每天的伙食费用甚至不到3毛钱。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伍修权回忆起来也很无奈,他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4毛钱,根本谈不上营养,只为了勉强维持生命。相比之下,莫文骅的生活更加困窘,这样的生活简直难以想象。
短缺的伙食营养,加上沉重的劳动负担,以及其本身已经虚弱不堪的身体,常人难以承受。然而,莫文骅的意志却极为坚定。在逆境中,他通过每天读书、学习英语和写日记来寻找内心的慰藉,这些时光成为他最珍贵的享受。8年间,他写下了几万字的日记,记录下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点滴记忆。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个人的逆境往往会波及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莫文骅的妻子在一所大学担任政治教研室的副主任,虽说并不算是当权派,但她同样受到牵连。家庭中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也都连带着遭遇了不幸,大儿子因单位将其视为“五一六”分子,被鹰架罚入了牛棚;二儿子则被派往内蒙古插队;大女儿被送往五七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而二女儿仅在普通工厂工作,小女儿则仍在读中学。
小女儿虽然留在北京,然而年纪尚小,仍需上学,缺乏父母的关心,让她在生活和精神上都倍感孤独和无助。为了独立生活,小女儿也不得不咬紧牙关,忍受苦难。
直到1974年,随着莫文骅的个人问题逐渐得到解决,妻子终于从安徽农场返回北京。他的大儿子摘掉了帽子,重新找到工作,而他的二儿子则在内蒙古自学考上了大学。大女儿也回到了北京,并得到了推荐进入大学,小女儿如愿加入了军队,这时二女儿仍在北京从事体力劳动。
在那时,莫文骅已经回到北京,二女儿和小女儿都符合征兵条件,渴望参军。然而,二女儿却遭遇单位不批准的困境。小女儿参军的那天,全家一同去送她,二女儿因受到精神冲击,最终被确诊为精神分裂。在当时医疗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尽管努力寻找治疗,依然未能得到根治。
1975年,在邓小平和叶帅的领导下,中央和军队开始了一系列的整顿工作。在组织的关怀与支持下,莫文骅被任命为俄装甲兵政委,开启了事业的新篇章。
回想起之前那8年锥心之痛的日子,如今随着工作的恢复,他暗下决心,要以加倍的努力来弥补走失的岁月。
发布于:天津市顺阳网-顺阳网官网-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