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7月28日报道 在如今的全球科技产业版图中,无疑是一颗十分耀眼的明星。
英伟达凭借其在AI领域深厚的积累和卓越技术,市值一路飙升,成功登顶4万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 。
CEO黄仁勋更是凭借自己的独特魅力和高情商,在访华期间圈粉无数。其中,把中国车企都夸了一遍的视频广为流传,尽显他对中国汽车业务的拉拢之意。
但这位芯片巨头掌门人或许没有想到,英伟达在智能汽车——这个被他称作\"没有手的机器人\"的领域中,在看似风光无限的表象之下,正面临着诸多挑战,一场悄然的变局正在中国汽车市场这片土地上徐徐拉开帷幕。
合作遇挫 迎来波折
月初,通用汽车高管在内部评测中对英伟达的辅助驾驶方案给予了“very scary(相当可怕)”的评价,这一消息让双方此前备受关注的自动驾驶车队合作蒙上阴影。要知道,今年3月双方宣布合作时,黄仁勋还信心满满地描绘着与丰田、奔驰等车企的合作蓝图,并预计2026年自动驾驶业务将创造50亿美元的可观收入。
不止与通用汽车,更早在去年的6月,奔驰在北美进行上千公里的跨城测试,先后搭载了英伟达和中国初创公司Monmenta的辅助驾驶,发现哪怕是在北美本土,英伟达的车辆驾驶表现仍不及Monmenta。随后,奔驰将中国区多款车型的辅助驾驶业务从英伟达手中转交给了Momenta;而英伟达的另一个客户捷豹路虎,也开始寻觅新的辅助驾驶供应商。
不仅仅是合作受挫,在芯片供应方面,英伟达也面临交付延期,中国车企投入自研的问题。
以理想汽车为例,作为英伟达汽车芯片的核心客户之一,理想汽车原计划在2025款增程L系列改款车型上,搭载最新一代700TOPS算力的Thor U版芯片,并基于此推出最新一代辅助驾驶技术VLA(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这对于理想汽车的人工智能战略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英伟达的做法却让理想汽车陷入了困境。Thor芯片的交付时间一延再延,最早承诺的量产时间是2024年底,之后又多次延期。这也导致理想汽车原定于今年3月推出的改款车型,不得不推迟至5月。
小鹏汽车则更早地察觉到了英伟达芯片延期的风险。
去年年中,小鹏汽车还将英伟达Thor的交付作为主要方案,自研的图灵芯片仅仅作为备选。但到了今年年初,小鹏看到Thor芯片即将多次延期的信号后,果断搁置了Thor平台的开发,集中资源用于紧急适配自研的图灵芯片。如今,小鹏的图灵芯片已经开始在小鹏新车G7上交付装车。
业务遇冷,多方角力
其实,英伟达业务遇冷,中国车企纷纷投身自研芯片的浪潮,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适配角度看,不同车企对辅助驾驶和芯片的需求存在差异。奔驰在测试中发现英伟达方案不如Momenta,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方案可能未能很好地适配特定场景的需求辅助驾驶需要结合不同地区的路况、交通规则等进行优化,中国区的车型需要适合中国境内的道路和交规,英伟达的方案在本地化适配方面或许存在提升空间。
芯片交付和性能问题也不容忽视。Thor芯片的多次延期,打乱了车企的产品规划节奏,让车企不得不重新评估合作风险。而芯片本身存在的发热、算力不达标等问题,影响了车企对其产品的信任度。对于车企而言,稳定的供应和符合预期的性能是合作的基础,一旦这些方面出现问题,他们自然会考虑其他选择。
此外,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也让竞争更加激烈。中国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对技术响应速度和本地化服务要求更高。英伟达作为一家全球芯片巨头,在满足中国车企快速变化的本地化需求时,可能不如一些本土企业灵活高效。
自研浪潮,大势所趋
英伟达汽车业务遇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推动着汽车产业相关领域的变化。
中国车企加速了自研芯片的步伐
一款芯片的研发周期往往长达数年。蔚来、理想、小鹏等车企几乎都花费了4年时间才取得阶段性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研发和IP授权,还与众多芯片产业链上的巨头公司进行艰难的合作谈判。例如,小鹏汽车在芯片研发过程中,就曾因设计方案调整,向早期合作方美国芯片公司Marvell半导体赔付了一笔巨款。
但即便如此,中国车企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在自研芯片的道路上。
如今,他们的努力已经开始初见成效。小鹏的图灵芯片不仅成功上车,还获得了国际权威的车规级认证,并且在算力等关键指标上表现出色,为小鹏汽车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随着越来越多车企自研芯片的成熟和应用,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力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供应链再平衡成为趋势
车企在选择芯片供应商时,不再单一依赖某一家企业,而是更注重构建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这样既可以降低因为单一供应商出现问题而导致的风险,也能让自身在合作中获得更多话语权。英伟达虽然面临挑战,但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实力,仍然会是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只是他的市场份额可能会面临重新分配。
车企的本地化考虑愈发重要
现如今,中国车企更加倾向于选择能快速响应本地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合作伙伴。这也促使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国际供应商更加重视起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布局,从技术研发到服务支持都更多地融入本地元素,以适应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独特需求。
这场变局并非是英伟达汽车业务的终结,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在智能化浪潮中国重新洗牌的一个缩影。
英伟达能否调整策略适应变化?而中国车企的自研之路又能走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顺阳网-顺阳网官网-我国合法的配资平台-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